您当前位置:

CQ9电子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中国传媒大学:“生态声音艺术周”开启在即OB体育

2023-11-25行业资讯

  OB体育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支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指导,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主办,香港乐施会提供项目支持的,,是一场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声音艺术实践活动。本活动以落实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精神为根本目的,积极行动,深化改革,通过孵化研究生生态主题原创作品,举办沉浸声演映会,促进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参与国际声音艺术家的前沿学术讲座、声音行走等系列活动,打开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参与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议题,提升青年气候变化感知能力,建立习倡导的“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增强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媒体支持:腾讯音乐、抖音集团、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音乐财经

  《自然发声:生态视听作品演映》活动是科学家与音乐家之间思维的碰撞与结晶,团队力邀中科院青藏高原科考队、中科院声学所、北大生命科学院、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农科院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为作品创作贡献宝贵的智慧。系列视听作品,在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微型纪录片与多媒体音乐作品的双重表现形式,展现了人类当下的气候危机与应对策略。在现场,我们将通过沉浸声扩声技术构造成一种新的聆听空间,并辅助以交互性的多媒体视觉,以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激活人们日益麻木的听觉感知,增加观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敏感性。

  在这里,人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万物主宰,而俯身倾听——森林、湿地、冰川、鸟类、昆虫等自然物发出声音。

  该片围绕同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与北京首批“十佳生态旅游观鸟地”之一的天坛公园展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复杂,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干旱和洪涝等因素的影响下,鸟类数量理应越来越少。然而,文献记载天坛在近年出现诸多“新增鸟类”,这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天坛丰富的鸟类中不只传统的五大类鸟: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顺着线索,让我们穿过四季流转的鸟鸣,在沉浸声体验中和专家们一起探索真相。

  作品灵感源自大自然中鸟类的鸣叫声,以“黑鹳、黄脚三趾鹑、灰头麦鸡、噪鹃”等具有特色的鸟类声音为主题,创作以鸟类声音为主的电子幻听作品。作曲家通过电子音乐的创作方式的将这些鸟类鸣叫的声音与音乐相融合,促进人类的听觉敏感性,重新“发现”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弱小脆弱生命,感受它们如何在人类的夹缝中奋力生存并发出自己声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重建与人与自然的联系;同时反思气候变化、栖息地消失和盗猎对鸟类生存所造成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干旱致使山火频发。导演运用充满诗意的叙事手法,剪辑了澳大利亚山火、重庆山火等真实新闻事件。这些画面展现了人与动物躲避山火的惊险过程,能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众生逃离山火的紧迫感和恐惧,以及我国消防员在灾难中英勇无畏的救助。本片以科学家采访为理论依据,力图向观众传递关于山火与生物生存的科学性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山火的科学认识,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

  这是一首声音叙事作品,作者用数十种声音元素再现了2022年8月21日的重庆山火事件。作品开始,以第三聆听视角描绘了平静和谐的山林画面,运用了鸟类鸣叫、溪流等山林日常背景声音。之后,作品以山火幸存者的第一聆听视角展开,加入其沉闷的呼吸声、心跳声、奔跑和发动汽车的声音,描述了逃离山火的听觉感受。紧接着,作品跳回第三视角,动物逃窜声、火焰爆炸声、烟雾呼啸声、树木掉落声、消防车和螺旋桨等声效共同缔造了一个山火的迅猛蔓延、逃亡和救助的空间现场。最后,作品以雨声、风声和电流声再现了山火熄灭的森林,制造一种灾难后的沉寂听感。人声哼唱的歌谣贯穿了整首作品,好似讲述记忆中的过往,去抚平灾难带来的创伤。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又被称为“亚洲水塔”。然而,这一地区也因气候变化而变得非常脆弱,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敏感区。微纪录片《与亚洲水塔共鸣》将带领观众进入这一地区,呈现亚洲水塔地区的重要性以及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影响。作品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强弓研究员为大家介绍其地理位置、水资源情况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挑战,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引发观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该作品取材自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气候变化之下亚洲水塔的消融,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将科学数据呈现出来。鉴于“音程”的数字属性,作者根据最新河流径流数据变化,将音程的音数与度数直观地表现了科考数据结果。在作品的谋篇布局中,展开中段最紧张、最激烈的音乐,出现在近三十年中河流径流量的峰值区域,也是降水异常值最大的年份。呈示段和再现段流动在四个声部中的旋律织体,则形象地描绘出河流蜿蜒的形态,展开中段密度增加的音符试图传达异常的降水量。作品尝试用音乐的力量传递气候危机,与亚洲水塔共鸣,为自然生态发声。

  官厅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为北京城区的供水、供电、灌溉发挥了显著作用,也曾阻挡永定河洪水的频发。然而,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官厅水库上游工农业的发展,官厅水库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加上连年干旱的冲击,官厅水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官厅水库处于同一水系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也一度陷入断流的危机中。面对此情景,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对官厅水库持续开展生态补水,建设人工湿地,由此恢复了官厅水库及永定河的生态,也保障了北京城的水源。以水为介,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印记——如今,北京这座城因湿地的滋养而日渐彰显其品格,人们也在背后呵护着湿地的健康。

  作品将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艺术结合,展现城市与湿地的共生关系。其中,电子音乐运用官厅水库实地录制的声音素材而创作,对鸟鸣、水流、船只、风车等湿地包含的声音元素给予展现;视觉部分通过照片轮播的形式展现了北京城市高楼建筑所包含的特有结构。音乐与视觉代表不同的两面:一面是湿地,一面是城市。将看似不处于同一时空的二者相结合、相碰撞,可以给予人独特的视听感受,也尝试引导观众通过一方来感知另一方的存在OB体育。以此反映城市与湿地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共生共长。

  蜂与花这对默契的“伴侣”,是自然馈赠给农业的礼物。它们小小的身体成为自然界的最佳拍档:蜂以花粉为食,变身为花的传粉者;花努力装扮自己,吸引蜂的光顾。花的鲜艳在变化、蜂的活力正减弱。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在蜂与花的切片下看的格外彻晰。若任由气候变化愈演愈烈,靠“天”吃饭的人类又该将何去何从?这部微纪录片里,我们召唤观众感受自然的力量,邀请大家关注,在蜂与花的背后,气候变化如何波及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如何做出微小行动?

  作者在创作中通过将录制的蜜蜂的声音用效果器成倍加速处理,营造出蜜蜂世界的空间感,以及蜜蜂面临气候变化时的“无所适从”处境。而钢琴旋律的移调处理,则试图制造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后的紧张感,以及花朵适应紫外线照射加剧的现状。屏幕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花朵形象,舞者在屏幕前与花朵相隔屏幕进行互动,作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纵有一墙之隔,也需要相互理解与感知,方能构成最美的画面。

  极高的压强,未知的威胁,遥远的距离,人类聆听深海在过去曾是如此艰难。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深海潜在的战略价值推动了各国加速走向深海,我国也是如此,在2013年左右国家力攻深海的战略引领下,中科院声学所等机构也潜心投入了深海声学研究,加入了聆听深海的步伐。此部纪录片尝试从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数十年来鲸鱼叫声频率的演变为主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物影响,呼唤更多人聆听深海、感知深海。

  《深海耳朵》是一场创新的交互音乐体验,融合海洋科学与音乐艺术,引领您进入深蓝海域,从海洋生物的视角感受气候变化。本作品通过智能音频技术,捕捉并转化鲸鱼叫声及冰川开裂等自然声响,映射出海洋声景在气候变迁下的微妙变化。这些声音的演变不仅揭示了环境的变化,也强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提醒我们关注海洋生命的命运。技术上OB体育,作品采用温度传感器监测装满海水的玻璃水缸,模拟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并通过AI将水温变化实时转化为音乐和声音,直观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深海耳朵》不仅是音乐演出,更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一次对环境的深刻思考和倾听。

  活动三:讲座:危机时刻的声音艺术:用于探索、理解和美学复兴的气候数据声音化

  摘要:气候危机是人类共同未来的决定性因素。当社会面临着资源有限和生物圈枯竭的严峻现实时,艺术既可以成为逃避现实的奢侈品,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声音艺术家需要开发表达方式、方法和手段,与他们热爱的声音世界合作。怎样的声音艺术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是否可以满足于提高人们的意识,还是必须激发人们的行动?什么时候追求美感和娱乐才是可持续的?前进的方向之一是拥抱数据声音化。作为可视化的声音对应物,声音化指的是将数据转化为非语音音频。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利用电声音乐(EAM)中的知识,将声音化与可视化相结合,能以创新和令人兴奋的方式表现复杂的物理现象。最近,研究重点发生了转变,声音化不再是信息工程的专属领域,而是设计与不同受众有效互动的工具箱,通过声音媒介突出现实世界的主题。本讲座将介绍作者最近开展的两项基于语料库的声音化项目研究,以讨论声音化、可视化和电声音乐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主讲人:佩尔马格努斯·林德伯格(PerMagnus Lindborg)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

  活动简介:本次活动所展演的作品,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两位声音艺术教授Lindborg和Ikeshiro。他们将运用各种声音处理技术,来呈现声音的物质性、空间属性和地方感,并以此回应气候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艺术学院的贲小龙工程师将带领团队,与二人合作,通过沉浸声的空间音频理念和技术来展现作品。

  艺术家:佩尔马格努斯·林德博格(PerMagnus Lindborg,瑞典)

  沉浸式扩声:贲小龙(老师)周继远 李昊阳 王书航 白依凡 颜子力 宁海悦 韩哲 侯可韩扬 王思默

  《通往赫尔海姆的阶梯》是一个八通道的声音装置,为2021年11月受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举行的“声音之地”(Soundislands: Re: sound)展览的委托而设计。它是为楼梯而设计,是对香港天文台提供的香港天气记录的声音化处理,包括1884年至2021年的降雨量、温度、“热夜”、“热日”和海平面。在陈曼妮(Manni Chen)和尹大业(Daye Yoon)的协助下,作者使用椅子、瓶子、球和光盘录制了声音材料。在与这些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声音经过交叉合成后,它们产生了一首长达 47 分钟的作品。在北欧神话中,赫尔海姆(Helheim)是冥界最底层的地方,也就是亡者的世界。它由洛基的女儿、死亡女神赫尔统治。当参观者踏上阶梯时,他们会遇到各种声音物体飞溅而下——弹跳力惊人的瑜伽球、数以百计的网球、数以千计的乒乓球、撞击声震耳欲聋的CD。瀑布似乎永无止境,但参观者最终还是会到达顶层。从挣扎中解脱出来,他们宁静地漂浮在顶层的平静之中——这里是帕纳森(Parnassum)、赫尔海姆(Helheim)还是炼狱?还是另一种考验?作者将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扬声器配置,为您呈现约 12 分钟的节选。

  《重力之舞》(Graviton Dance,2010-12 年,2019 年修订版)是一部三维电声音乐作品,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为新加坡艺术节委托创作的音乐剧场《弦上》(On the String, theatre of music,Koh, J.B.T., Lindborg, PM., & Khiew, H.C. 2010)发展而来。该作品的构思是对物质的音乐隐喻之旅,这些物质由可以想象的最小的微粒维系在一起:振动的一维能量单位以琴弦的形式表现出来OB体育。通过一个纯粹的生成过程,《重力之舞》是一个万花筒式的声音流动装置,由少量的低水平合成参数值生成的循环过程驱动,创造出局部不可预测的音乐输出和空间化。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为不可观测的神秘声音对象编排的芭蕾舞剧,这些声音对象包裹在六种卷起来的御用服装中,同时穿梭于四个无限的空间维度,它们的舞蹈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时间的内在因素促成的。这首八分钟的乐曲将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扬声器配置进行调整。

  在香港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地点附近进行的 球形环绕声技术(Ambisonics)现场录音,以及基于气候模型的实时生成数据声化和可视化工作。该表演将香港重要环境地点的球形环绕声现场录音与现场视听表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建设》(Hong Kong x Construction in ENSO)穿插在一起。第二部作品使用与气候相关的生成模型,通过实时视听化将数据以声音和动态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对同一数据源进行声音化和可视化。所有声音都来自于将数据直接转换到可听范围,即在听觉表现背景下的视听化,或在音乐背景下的非标准合成,如伊阿尼斯·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等作曲家的作品。

  摘要:“气候行动数据艺术”(Data Art for Climate Action)是 2022 年在香港、格拉茨和线上举行的一次关于声音化、可视化和气候行动的会议,作者是会议的 “艺术路线”主席。作者还为气候行动画廊策划了“DAT/ACT数据艺术”展览,其中包括会议公开征集的艺术作品以及受邀的本地艺术家的作品。演讲将讨论作品中的各种策略和在线展览的呈现形式,以及以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为主题的策展方法。然后,作者将展示在我在他自己艺术实践中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音频形式呈现数据的例子。

  展览和整个会议都考虑了在气候行动背景下艺术和数据艺术的可能性。除了有效的科学传播之外,策展人声明还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 “有必要考虑艺术家如何参与气候变化话题,以及观众/听众如何反过来参与此类艺术作品”。演讲最后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主讲人:池城良(Ryo Ikeshiro),艺术家,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副教授

  内容:“声音行走”从初期的方法论工具发展到最近的艺术方法,被不同的学者和艺术家青睐,成为探索人、声音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实践方法。此次创意性声音行走工作坊延续声音行走方法中的“行走”以及“深度聆听”的实践,行走于历史悠久的通惠河畔,鼓励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方式记录亦或是参与声音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探索自身与声音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指导:桂仁,研究者,艺术实践者,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声音艺术在读博士。

  所有参与者可以提前准备与通惠河相关的影像、声音、物件或是与通惠河之间故事等用以工作坊开始之前的交流,工作坊鼓励参与者深度聆听的同时,也鼓励参与者运用任何创意方式帮助自身聆听或记录声音,主讲人建议参与者可以携带以下工具(由参与者自由决定):录音机、监听耳机、纸、笔、声音物件等。

服务热线:400-537-296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Q9电子
产品中心
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
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
第五系列
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成功案例
联系我们
电话:400-537-2960
手机:13882367420
邮箱:www.qdyichongpet.com
传真:+86-283-159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4 CQ9电子 版权所有     鲁ICP备18057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