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体育app下载他是我学习摄影的启蒙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作为《南通日报》通讯员,对日报社的编委、摄影记者季音就十分敬佩。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曾在市委宣传部、报道组共事过六七年,也是同住钟楼大院里的邻居。在那段时间,他手把手教会了我摄影。后来他到市文联担任副主席兼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我在南通日报社工作,两人在摄影工作上的交往也十分频繁。后来我接任了他的摄协主席职务,在开展摄影活动上也多有联系。在纪念季音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同事和挚友OB体育官方网站,我想就我的所知对他的艺术人生作些评价和论证,也追忆一些当年的往事和情谊。
在南通摄影界,季音同志是一位泰斗级的前辈。在红色摄影事业上,他在我们南通创造了好多个“第一”。这些“第一”有力地佐证了他在我市摄影界无可争议的“影中翘楚”地位,无愧于“南通红色摄影第一人”。
季音同志是中国人民南通籍的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1944年9月,季音在如东的老家参加新四军,投入苏中解放区的抗日斗争,也开始了他的军旅摄影生涯。随后又在解放战争期间南下福建前线,拍摄和记录了大量战地照片OB体育官方网站。1952年11月,他担任福建军区十兵团政治部文化部摄影组长,后调往北京在总政《画报》社工作。
季音同志是我市第一位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资深摄影家。1957年7月,他加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通才有了第二位全国摄协会员周志秋。
季音同志是南通日报社第一位编委级的摄影记者。1966年2月,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分配在南通日报社任编委、摄影美术组组长。在南通日报社的历史上,可能还没有一位摄影部主任像季老那样当过编委或相当的职务。
季音同志组织了南通市第一个摄影艺术创作作品展览。1972年,他会同晓庄、邵应路等同志,组织和发动一批工厂企业的摄影爱好者开展摄影创作活动,举办了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线周年摄影作品展。
季音同志是南通市第一位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1980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恢复活动,他当选为常务理事。
季音同志是南通市第一任摄影家协会主席。1979年1月南通市恢复文联,他从市文化局调文联任副主席,负责筹建市摄影工作者协会。南通市第一届摄影工作者协会于1981年9月正式成立,季音同志兼任主席。后连续兼任第二、第三届主席。他是南通市文联第一位摄影方面的专职副主席。
季音同志是南通市摄影家协会第一位名誉主席。1994年市摄影家协会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鉴于季老年届七旬,已经离休,决定不再担任摄协主席,荣任名誉主席。由季老推荐,考虑新闻媒体与摄影的密切关系,我接任第四届摄影家协会主席。
季音同志是南通市从事摄影事业艺龄最长的人。如果从1941年他开始接触摄影、端起相机算起,季老和摄影相依为命近70年,这在南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离休以后,依然在光影之海耕耘不止,创作了不少精品力作。他对南通摄影事业的发展也十分关心,表现了一位老摄影家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
这些“第一”都充分说明了季音同志是我市摄影界的骄傲和楷模,无愧于我市革命摄影事业的先行者、开拓者。
2013年8月,季音同志与病魔进行了顽强斗争后不幸与世长辞。当年与他共事的许多往事和情景,不禁涌上心头。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政治生活被严重扭曲的时期,江苏省的地方报纸都被一刀切,《南通日报》于1971年9月停刊。报社工作人员调离的调离OB体育官方网站,下放的下放,季音同志被安排至市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后来的市委宣传部),到市报道组负责新闻摄影工作。
当时我是市报道组主持工作的副组长,因为知道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又是知名摄影家,所以对他十分敬重。
那时报道组的主要任务是向省、中央的报纸和新华社、中新社供稿。我们采写了典型报道以后,常要请他去配发一些新闻图片,这通报情况的任务,基本上落在我的头上。在季老简陋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他珍藏的一些摄影作品,见识了不少摄影器材,对胶卷的冲洗过程也有了初步了解,便有了向他学习摄影的念头,因为我意识到一个全天候的新闻记者,摄影是必备的技巧。
那时老季的身边,常有一些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奉他为师父。老季见我也喜爱摄影,就把我也当成了徒弟。当时他从报社带过来两部照相机,一部进口的双镜头“禄来福来”,一部国产的双镜头“海鸥”。“禄来”虽然破旧,但那是老季的宝贝,因为是世界名牌,成像质量也好,所以放在身边谁也不能碰。那只海鸥就成了教具,双镜头的原理、如何取景、怎样设置光圈、如何对焦……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使我们很快掌握了实地拍摄的基本技巧。
照片的冲洗和后期,是摄影的大学问,老季的暗房就成了我们实习的工场。他的暗房技术炉火纯青,他用手在放大机下调整曝光量,在水池里用水温控制局部显影,简直是双光影魔术手,直叫人看得入迷,那洗印出来的照片就是清晰明亮、不同一般。我边看边学也就学会了黑白胶片的显影、水洗、定影。如用负片在灯箱上进行相纸洗印、在放大机上的扩印,以及在显影、定影液中成像、烘干和最后的剪裁等制作技术。我们这些徒弟常常跟老季这个师父在暗房里忙得忘记了时间,有几次晚上洗印好照片都已过了夜里十二点,人民公园的大门都锁上了,我们只好翻过铁栅栏匆匆回家。
季音同志在报道组工作的那几年,是南通市在上级报刊上刊发重大典型最多的几年,《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曾在头版刊登过南通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南通农药厂、南通晶体管厂等许多工厂多快好省发展生产的经验,老季配发了不少新闻图片,为这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报道增色不少。老季之所以能拍出不同凡响的照片,与他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不畏艰险的工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有件事就让我始终难忘。大概是1976年,市印染厂化纤车间上马,我们和他一同去采访。他发现锅炉车间正在建造大烟囱,从脚手架上面可以爬上七八十米高的烟囱顶端,这在当时是南通城区一个难得的制高点,便动起了上去俯瞰拍摄的念头。那时他已五十出头,从脚手架向上攀爬既吃力又危险,我们都劝他不要冒险,但他认为这个高空拍摄的视角,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从工地借来安全帽,我只好硬着头皮手脚并用地跟着他往上攀缘。老季背着相机不紧不慢地一层层向上,我咬紧牙关跟着到达顶端时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老季却顾不上休息,端起相机就取景拍摄起来。近处的节制闸、不远处在建的通吕运河一号桥,还有鳞次栉比的城区、大江之滨的南通港、天生港的发电厂和远在地平线上的五山……都进入了他的镜头。这时老季在我们的眼里,仿佛是一位枪林弹雨中的战地记者。那不畏艰险、登高望远的身影,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的光荣传统,是党的新闻事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5年,季老70岁生日那年,市摄影家协会为他举办了个人影展。在开幕式上我曾动情地说了一件事: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亮前后狼山上一片洁白。准备上山抢拍雪景的摄影爱好者们却在上山小道上发现了一行清晰的脚印。谁在雪后最先登上了狼山?当人们在山顶见到凛冽寒风中的季老正专心致志地取景拍摄,一个个都感动极了。我想,雪道上的一行足迹,是先行者的足迹,也是开拓者的足迹,是值得我们这些摄影后辈们学习、追随的足迹。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